• [

    貼圖

    ]

    牛人解析北大保研門引發天涯網友激烈討論

    本帖最后由 cleandj270 于 2012-4-15 11:03 編輯

    近日在天涯看到一則被激烈爭論的熱帖,發帖人另類的思維引起了我對一些教育事件的重新思考,現轉發到此,
    本帖轉自:天涯  作者:雪見夕瑤
    ID為國內一普通年輕人,差點成為70后的80后,南方人。
    出國歸來,一朋友邀請我去他處晚飯,朋友已為人父,孩子上了小學,和朋友在家聊天之際,朋友妻帶著他兒子回來,寒暄后他兒子來對父親匯報工作,其中有一句讓我大為驚嘆,原話是這樣的:"**學習不好,X老師讓我們不要跟他玩"。聽到這句話我頓時聯想起我小時候班上的那些差生形象,想起了那時候老師們對我們說著同樣的話,沒想到20多年后,居然還是這樣,學習不好還是一如既往的低人一等!
    回想一下我們的成長履歷,9年義務教育,拼死考重點高中,3年囚牢般的高中生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這期間,身邊的很多朋友離開了學堂,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但無論在哪一個環節,學習不好,仿佛成為了一道理所當然的分割線,將老師愛,家長疼的孩子劃在了一邊,而那些被老師們唾棄,并引導乖孩子唾棄的"壞孩子"則站在了另外一邊,乖孩子們其實都知道,壞孩子里有很多聰明的人。進入社會后,看看當年那些所謂的壞孩子,有的從我們的視線消失了,但有的卻過著比很多好孩子還好的生活,當然,我沒有把家庭條件因素算進來,那些過得好的壞孩子們,都靠的是自己打拼。老師們眼中的壞孩子,原來并不壞,那么當初老師們所謂的這個壞,又是怎樣的一種壞?
    自古以來教不嚴師之惰,為師不惰或是為師不"情愿"惰,那么教不嚴則是孩子自身的問題,也就出現了壞孩子這一群體。沒有了老師,沒有了課堂,也就沒有了壞孩子與好孩子。但這仿佛與老師課堂無關,而與我們看待學生的一種態度有關。
    360行,行行出狀元,那么學習算不算一行?這是我一直想問的一個問題?菰锏闹R(其中一些學科)并非每個天真的孩子都樂意去接受。他們可能更喜歡自然,更喜歡發散自己的思維。讀大學時候就有一個朋友,學的是廣告,公共理論課一塌糊涂,逢偉人必掛,但人家可以拿全國廣告比賽的第二名,而且大獎小獎不斷。那么你說這樣的學生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還有天涯上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篇貼《中國差生變美國天才》,里面闡述的個體正是讓我們困惑的一種現狀,在國內是壞孩子,到國外呢?還有《北大掛科學生被保研》這篇帖子(具體名字不記得了)也很奇怪,掛了科你就一無是處了,哪怕你真的有其他特長也不會被關注。這些表現都看出來在我國的教育里,什么東西最重要,沒錯,是成績,是我們最唾棄的所謂的成績,正如我們一貫的仇富卻一直想把自己變成富人一樣,我們一直在唾棄應試教育,卻一直在用應試教育的觀點去剝離每一個學生,**式的觀念一直以來從未改變。在這里提一下國外的高校制度(希望能夠求同存異),學生入學后,只要在規定時間取得規定的學分,就可以取得學位,學生選課五花八門,同專業的學生不一定同時上同一門課,不存在班導師一說。國外學生輔導員的工作職責有三個主要的組成部分:心理輔導、職業輔導和社會化輔導。輔導員主要通過輔導項目對學生進行個人或者團體的輔導,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培養學生的求職技巧,教會學生如何社交、如何做人。而我們國家的唯一標準是成績,是學分,除此之外,別無他物。你考了滿分,不管你是奧特曼還是蜘蛛俠你都是老師和爹MD乖娃娃?粗恍⿴е窈竦难坨R,對為人處世一無所知的好孩子(大學生),我都不由得要嘆一口氣。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從小學到初中的很多所謂的壞孩子,他們很多人的面容我都記不清楚了,只是老師們的責罵與罰站讓我能從記憶里影印出這樣一個形象,不知道這些壞孩子在有了自己的后代后會不會對他們說,孩子,要好好學習,成績不好你就什么都不是,知道嗎?
    一篇帖子的效果,無非是一些人罵,一些人頂,一些人評,一些人擾,一些不懂裝懂的人天花亂墜,一些懂的人一笑置之,僅此而已。
    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一些眼見也不知是否為實的事,讓我覺得骨鯁在喉,不吐不快,猶如知道沾血的饅頭不能治病,任抱幻想走到刑場。文中定有很多鄙人不解或錯解之處,各位高人無需亮法寶,自解便可。
    原帖鏈接地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725072.shtml
    希望能看到大家的觀點或共鳴。






    噜噜噜狠狠夜夜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