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貼圖

    ]

    小資情調

    本帖最后由 cleandj270 于 2012-4-15 08:07 編輯

    小資情調
      小資:活在資與不資之間

      在這個小資的時代,我越來越覺得彷徨,我努力地想把自己變得小資一點,卻發現本質上自己還是個農民,無論再怎么裝扮,農民還是農民。

      ———編輯人語

      雖然沒有經過資本主義階段,沒有資產階級,但并不妨礙我們擁有龐大的“小資”群落。

      他們追求生活品質,有目標,但沒理想;接受新鮮事物快,甚至制造流行,但缺乏社會責任感;個性化,有點偏執;注重個人享樂,特別是文化方面的享樂,有品位地進行文化消費(純物質消費在當代已不能成為“小資”)。

      沒人罵小資,除了我們自己

      ———小資人語

      《格調》、《惡俗》一流行,中產階級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也被罵得差不多了,但還沒什么人罵小資,除了小資自己。

      也許雅皮士是個更明確的概念,讓你立刻想起白襯衫黑褲子,在城里租房子住的那些人。但“雅皮士”有股沾沾自喜的勁頭,不像小資這么謙遜、模糊,對誰都不苛求。月薪3000或20000都可以是小資,只要你愿意。小資不是一個階層,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心態,一個標準。自稱小資,言外之意是,最好是別歸類,一定要歸類的話,我不是中產階級,也夠不上雅皮,勉強算小資吧。

      在中國,中產階級剛一出現即遭痛斥,其實很多屬性還不確定,小資的標準也是流動的,常常“在似與不似之間”,非要說出來只能當作打比方:

      住或者向往住現代城。時髦的soho概念,澳洲設計師的簡潔設計,在京城的超然地位及相應的不菲價格,都成為追求的理由。是,比現代城離國貿更近、位置更好的陽光100在房展會上的均價才7100,比現代城便宜至少三分之一,但現代城的形象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在廣州,近似的選擇有麗江花園。雖然價位相去甚遠,骨子里是一回事。順便說一句,對物美價廉的不屑也是小資的特征之一,要的就是貴,而且貴得看不出來,這叫做“平凡中見不平凡”。

      在宜家或挪亞家買家具。就是那種木頭和布露出紋理,色塊又大又單一的北歐風格。比正經的好家具便宜,又還維持一個風格,于是正中小資下懷。誰說宜家不值那個價錢,最初的轟動過后就被冷落了?那是打著算盤過日子的老百姓,小資們自會捧場。小資到小資家做客,往往眼前一亮,“喲你這燈是宜家的,窗簾是宜家的!辈皇,看不出來?你不是小資。

      沒事去星巴克泡著,有事去羅杰斯泡著。半工作半娛樂就去Friday。價廉物美的小中餐館是不在考慮之列的。雖然口口聲聲不愛吃西餐,也齊聲痛罵Friday又貴又難吃,但僅僅為了Friday的調酒和羅杰斯的燈光都是值得的。更不用說星巴克撲鼻的咖啡香,小餐館里的油煙氣怎么比呢?在量少而精的原則下,小資們都不算胖,出于維持身材的心理,小資們(無論男女)齊聲推崇日本菜。

      與小資們在打車、喝咖啡上的慷慨相比,買衣服的開支實在不算龐大。太貴的品牌粗俗,太廉價的品牌粗糙,最好是適中又耐穿的。像小資這個稱呼一樣低調,我們只穿黑白灰,極簡的款式。不管潮流怎么五彩繽紛,我們不為所動。小資們很少心血來潮地去買衣服,被人嘲笑是至大的噩夢。

      旅行,第一不跟旅行團,第二不去荒無人煙的地方;旧线是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和在家一樣,睡到中午起床,看一會兒酒店里的HBO,天一黑就如魚得水,一頭鉆進本地最出名的酒吧,講段子。無論男女。為這方面的才華和幽默傾倒。(沒有比這項娛樂更甄別同類的了)一連三天泡在同一家酒吧,不作他想。然后心滿意足打道回府。旅行一圈回來就曬黑了的絕不是小資。

      嘲人和自嘲。笨一點的,土一點的,我們一眼就看得出來,但還是滿面春風,不露一點痕跡。我們只是悄悄地劃一道線,區分同類和異類。對自己,我們嘲笑得更厲害。我們讀一樣的書,看一樣的戲,傳播相似的笑話,販賣差不多的思想,忍受同樣的孤獨。我們發不了大財,但衣食無憂;我們有足夠的小聰明,但缺乏大智慧;我們夢想生活在別處,但心知別處也不過如此;我們把“沒有靈魂”看作最大的貶低,但自己也禁不住懷疑自己;我們渴望愛情,但缺乏孤注一擲的勇氣……在南方的一本小資雜志上,一個作者給自己取的筆名就叫“小資”。

      我不是小資,

      我心目中的小資是這樣的

      ———非小資人語

      每個小資都是一把鋒利的刀,在刀光劍影的職場里輕巧地跳上跳下,與每一個敢于出現在她們面前的人輕易過招。

      小資們窩藏在辦公室里小鳥依人,在每一個笑不露齒的表情后面明爭暗斗,一笑傾城,二笑傾國。她們也絕不是石頭一塊,而專門在電影電視劇的時間里大掉眼淚,氣勢磅礴,猶如天上之水一瀉到海,足以再掀翻一艘泰坦尼克。

      小資們的衣柜是世界名牌的集散地,而她們的時尚原則是:穿過一季的服飾必定被拋棄。幸運的是衣物們一般比男友存在的時間稍長,不過肯定比不上化妝的時間,她們喜歡這樣并樂此不疲,每天包裝在各種香氛和職業裝里想像著豪華別墅和寶馬跑車,每年看將近一噸的時尚雜志并為每一條皺紋大呼小叫,在剃掉腋毛的同時剃掉青春。

      小資們每天的出行讓1.20元的出租車找不到感覺。對于她們而言冬天還是裙子的季節,因為把她們暴露在屋外空氣的時間比小資們努力工作的時間還要少,請記住,這不是享受只是一種生活方式,雖然這個小資的手包里只有手機和手紙。

      小資們是天底下最講理且最有理的人。大凡需要鍛煉自己的口舌之徒一般都選擇白領小資過招,用以判斷自己的水平。小資們則相對簡單的把你所有的理由化于無形,其輕描淡寫的態度總讓人快速失去自尊心。

      活在資不資之間的小資女人

      ———小資男人語

      小資女人從學校出來已經三兩年,有一點資歷,有一些錢。有一點自信,有一些茫然。小資女人的工作已經走上正軌,早就沒有了當年的生澀和稚嫩?墒巧毧偸悄敲措y,不知熬到哪年才有出頭之日。頂頭上司快三十了,位子把得牢牢的,也看不出有任何想回家生孩子的跡象。而剛從學校出爐的新鮮人,一個個龍精虎猛,對自己虎視眈眈。想去讀個研究生或MBA后再戰江湖,提高學歷的含金量,職位收入立馬不一樣。但又覺得自己也算一小小主管,業績來之不易,豈能輕言放棄。患得患失總也拿不定主意,光陰又蹉跎。

      小資女人能賺會花,雖然錢不太多,但也決不會虧待自己。這幾年出國游熱起來了,小資女人一般是拿不出多少積蓄的,要趕上這個潮流,只能去個近一點的地方了。于是到韓國三日游,沒想到去時高高興興,回來后唏噓不已。以前總聽說韓國女孩子大餅臉,瞇縫眼,那是老黃歷啦。你看漢城街頭的女郎,薄施粉黛,時髦可人。一個個好像都是剛從《瑞麗美麗先鋒》里走下來的。其實細想一下,人家的容貌也并不見得有過人之處,只是那種普遍的恬靜溫柔的氣質,那種平和從容的神情,令人震懾。而在我們這個城市里,到處都有女孩子在咋咋呼呼,每天奔忙于職場中,永遠心浮氣躁,氣急敗壞。唉,一樣生活在現代都市里,氣質怎么就有天壤之別,想想就覺得郁悶。

      小資女人年紀說大不大,好歹還能勉強自稱女孩;說小又不小,樓里的小朋友誰不喊你阿姨。更有那些好事的親戚,動輒就要關心起你的終身大事,并婉轉地提醒你有機會得抓緊了。其實從沒覺得嫁人有什么不好,可是關鍵是要有人肯娶啊。糟糕的是差不多年紀的男孩子玩興正濃,沒有一個想結婚的。年紀大些的又擔心有代溝或前史太復雜。身后雖然追求者不少可沒一個有感覺,看得上的早被人捷足先登,有條件好的要來相親又怕把自己給賣了。真是高不成,低不就。

      小資女人就這樣地生活著,感覺前不著村,后不著店!

      資不資之間

      世界在變化———

      一天晚上在咖啡館里和一個女孩聊天,她裝得有點意識流的樣子,和我大談庫布里克的藝術電影和村上春樹那挪威的森林,然后在話語里時不時加一兩個英文單詞。

      最后她自我嘲解道:我就是一個“小資”。

      我對“小資”這個詞還不是太適應,并感慨這世界變化快。我記得以前高中學課文的時候講某某是個小資產階級,就是講他的思想覺悟不高,是**雪月,沒有達到無產階級的高度。

      因此在四十幾年的時間內我們只知道魯迅和趙樹理,而很少有人提及梁實秋同張愛玲。

      文學如散文(區別于雜文、隨感之類)真的更容易小資。我們可以回想一下中學語言課本里的幾篇名文。《荷塘月色》《背影》《故都的秋》,它們都難脫小資的干系。這對有志于做個文學青年的中學生們來說,實在是影響莫大。

      小資所以是小資就是因為他有這個尾巴———情調,整日玩味自己的小悲哀,撲到誰肩上都能痛哭一晚。或者能從一句話、一朵花、一個微笑里看出真理。它忌諱馬桶和內臟或者其他一切骯臟雜燴的東西,所以它拒絕了大半個生活,所以它小資。

      小不小資不能從體裁確定,甚至也不能從文字確定。文字從作者出發永不回頭,而小資卻是只在寫的人身旁上下舞動。

      可你沒法不小資,不小資如魯迅也曾用“獨鶴于飛”之類的東西來標記他的書,所謂雅人其實說白了也就是小資。

      小資另外一種拋頭露面的解釋叫“媚俗”,這兩個概念肯定相干。但媚俗被《惡俗》說的太古怪,我沒看懂,別的人又引的太確定,媚俗的說法好像是叫過度詮釋。

      那是一個令人心驚膽寒的說法,不相信概念可以奪取性命的人士不妨一試如此指謫。但這個俗已然被精煉到高尚地步,甚至與社會文明遞進合拍,即:我不小資,但我又不能不小資。

      一個正在發生的悖論。

      想明白了,“小資”其實就是一種向往的過程,一種“資”“不資”之間順理成章的幻想同過渡。像那個意識流的女生一樣,順利擺脫了“不資”年代,正要滿懷理想向“資”進發,雖然對這個字的具體含義仍不甚了了。

      不了就不了,誰讓是過渡。

      后來就經常聽到自我標榜有品位的青年男女對我說:我是個特別小資情調的人。滿臉的洋洋得意,那自豪感就如60年代說自己是貧農、80年代人說個體戶。

      為“小資”自豪也挺好,至少和世界接軌(不像當年為貧農自豪),地球那邊的人們不也喝著Dre馬提尼聊庫布里克鏡頭美學對人類心理活動與社會活動的結合所表達出后現代電影理念的意義及其檢討嗎(呵呵,什么意思)?






    噜噜噜狠狠夜夜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