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貼圖

    ]

    現在開始行動

    本帖最后由 cleandj270 于 2012-4-15 15:26 編輯

     本杰明·富蘭克林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人下決心改變未來,卻不下決心改善現在。”未來總是難以預測和把握,過去已經消失和沉沒了,只有現在才是真正可以施加影響和有所作為的,如果不能現在就行動起來,你所期待的那一刻將永遠無法如期到來。
      
      改變現在就是改變未來
      
      上班之后的第一個運動會讓我難忘。難忘的原因不是我拿到的獎牌,而是為運動會所做的準備改變了我的生存狀態。
      在那之前的一些日子里,我是勤奮的,無論是讀書、寫作,都如同蜜蜂般勤勞,但這些勤奮是屬于頭腦的,四肢卻越發懶惰起來。直到有一天,我去參加全系統運動會的預選賽,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跳遠是我的傳統項目,我的11秒多的百米速度顯然對此有幫助。但令我意外而且驚恐的是,在我助跑時,那一年都不曾激烈運動過的心臟簡直就要從心口蹦出來,完全不能適應在以前是極平常的“挑戰”。雖然靠吃老本我還是闖進了決賽,但那一刻,我卻想起了一句廣告詞:“30歲的人,60歲的心臟!
      為了盡快恢復狀態,以便在一個月后的決賽中不負眾望,我和幾位同事約定,每天傍晚去球場跑步。第一次是痛苦的,跑不到三圈就已經氣喘吁吁,但在同伴的鼓勵,當然最主要還是在預選賽的刺激下,我咬牙堅持了下去。十天后,心臟開始變得“年輕”了,而且最妙的是,雖然每天運動都要用去將近一個小時,但事實上,我卻因此而得到了較之以往更多的清醒時間和更多光顧的靈感,不僅如此,晚睡晚起的習慣也開始改變。一起參加鍛煉的同事也深感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他們也與我一樣感謝運動會所帶來的刺激和改變。
      人是需要活力來激發自己,使自己積極起來的動物,而生活方式的積極變化往往會給人帶來活力。我認識一位老人,60歲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突然離開了熟悉的工作和人群,覺得非常不適應,加之妻子意外去世,心理遭受沉重打擊,整個人簡直就要垮下去了。好在他很快便改變了黃昏般的生活方式,決心要開始人生第二個春天。他對老年學產生了興趣,關心起中國的老年問題來。在此后近20年中,他不但出書20余冊,發表文章60萬字,演說上千次,還周游列國,成為國際上知名的老年學專家,開拓了“人生第二個春天”理論,造福千萬老人。而他自己也從此活力四射,80歲的時候就像50歲一樣,身體健康,心態極好。這位王興華老人也成了我的榜樣,成為我在意志消沉時的醒腦劑——一位80歲的老人都可以那樣“年輕”而充滿活力,我 們這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又有什么理由昏睡不醒呢?
      本杰明·富蘭克林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人下決心改變未來,卻不下決心改善現在!笔聦嵣,我們中的很多人之所以無法改變未來,往往是因為沒有決心和毅力改變現在。未來總是難以預測和把握,過去已經消失和沉沒了,只有現在才是真正可以施加影響和有所作為的,如果不能現在就行動起來,你所期待的那一刻將永遠無法如期到來。
      
      不完美的行動遠勝完美的想法
      
      我曾見過很多有想法的人,他們的想法足以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但不少人僅僅限于說說而已,太多的人都把想法扼殺在了頭腦中。在很多時候,我們害怕跌倒和受傷,擔心被拒絕、被嘲笑甚至被愚弄,而“明智”地放棄了嘗試,但遺憾的是,往往不是你做了表現得有多傻,而是沒做才顯得愚蠢。
      有位老者曾經說過:“老了你就明白了。那時你后悔的不是自 己表現得有多傻,而是白白浪費了很多表現的機會!痹谒玻俺鲱^ 時,曾有一個甜蜜的女人簡直令他癡狂。由于害怕遭到拒絕,他始 終也沒有開口約她出去。好多年過去了,后來他們在一個朋友的聚會上偶然相遇。這時他才了解到,當時她對他也很有點兒意思。當他告訴她自己的那片癡情后,她問他:“為什么你一點兒表示也沒有,或者直接告訴我?”還用說嗎?他每天都在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可惜為時已晚,他們再次相見時,她已經是別人的女人了。事實上,如果當時他把頭腦中萬千的想法拿出一點點來付諸行動,兩個人的命運也許將會從此改變,而不是像后來那樣:她只是勉強地與另一個人過下去,而他則終身未娶。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很多想法都只是臆斷,我們對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我們對一個人的印象,我們對形勢的判斷,往往離事實有相當的距離,如果我們不去印證,就很可能會錯過事業、感情、友誼等方面的諸多機遇,從而與成功和幸福擦肩而過。從這種意義上說,不完美的行動要遠比完美的想法有價值,也更加生動。
      
      給自己發“通行證”
      
      我從不認為自己有什么真正意義上的敵人,我所知道的惟一敵人是我自己。在很多時候,不是別人阻擋了我們去接近自己的追求,而是無謂的恐懼、認同的渴望、錯誤的判斷和灰暗的心態在自己“上場”之前就擊敗了自己。這其中,太在意外界的看法,是我們心中最常見的“敵人”。
      韋恩·戴爾說過一句很令人警醒的話,他說:“需要贊同就等于說:‘你的看法比我對自己的看法更重要’。”在他看來,生活中,人們往往花費了太多時間去努力贏得別人的贊同,或者是被意想不到的冷落搞得憂心忡忡。更危險的是,如果尋求贊同成了一個人生活中的需要,他就會為此付出很高的代價。
      迎合別人是第一個代價。一個太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的人,會自覺不自覺地去迎合對方,比如說對方愛聽的話,做對方肯定的事情,放棄對方不認同的機會。這樣的人也許會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但絕不會成為聰明的孩子;也許會成為認真聽講的學生,但絕不會成為優秀的學生;也許會成為順從的戀人,但絕不會成為有吸引力的戀人……在得到了被認同的同時,這樣的人也便失去了心靈的獨立和靈性。
      失去快樂是第二個代價。如果一個人把被認同視為快樂,他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快樂乃至幸福建立在了別人的喜怒哀樂之上,人家開心,他也開心,人家煩躁,他也渾身不舒服。甚至有的時候,人家與他擦肩而過而沒有打招呼都會讓他尋思一天,“是他對我有意見了,還是我哪里做錯了?”而事實上,很可能只是對方沒有戴眼鏡或一心只想著自己的心事而已。久而久之,為了得到所謂的認同和快樂,就會產生一種惰性,你得看別人的臉色決定自己的舉止,只有別人愿意施舍一點認同時,你才會從心底里感到愉悅。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做事的“通行證”就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在別人的目光中和只言片語中。
      與此相關的代價便是失去自信和做事的能力。一個充滿自信而又頭腦清楚的人會明白這樣一個簡單但重要的道理:無論你提出什么意見,總有50%的機會遭到反對;無論你怎樣優秀,總會有將近一半的人不喜歡你;無論你做什么嘗試,總會有50%失敗的可能。如果你遇到一個不支持你的想法,不喜歡你的人,這只是意味著你遇到了反對你的50%的人中的一個,僅此而已。林肯曾經說過,“假如我要讀一遍針對我的各種指責,更不要說逐一答復,我這個店就得關門,并把其他所有顧客拒之門外。我盡我所知而做,盡我所能而做,我決心一直這樣做到底。如果事實最后證明我是正確的,那些反對不攻自破;如果事實證明我錯了,即使有十個天使同時發誓說我是正確的,也無濟于事!睔v史無數次地證明了這一點:那些給自己發“通行證”而不是坐等和央求別人給自己發“通行證”的人,更有可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過著快樂的生活。






    噜噜噜狠狠夜夜躁精品